坐标古彭城,在这座城下城一眼望千年
来源:球友会 更新时间:2024-11-10 07:46:55
文脉是坐标城市发展的根脉和灵魂,
记录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古彭
发展与变迁。
徐州是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,是望千两汉文化之源。打开徐州城地图,坐标我们会发现一条纵贯古城南北的古彭历史文化轴线,南起云龙山,城座城下城眼北至故黄河,望千这条文脉中轴线便是坐标徐州的城市脊梁。
“彭城七里”涵盖了楚汉文化、古彭运河文化、城座城下城眼黄河文化、望千彭祖文化、坐标苏轼文化、古彭民俗文化、城座城下城眼儒家文化、宗教文化、明清文化、民国文化、红色文化、美食文化和山水文化等,构成徐州千年文脉的基底。
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有待于去保护,有待于展示给世人。我们理应投入更多的力量挖掘、讲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,让珍贵的历史遗迹和丰厚的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。
今天向大家介绍
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。
徐州城下,叠压相映
徐州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,有着2600年的建城史。近些年来,围绕徐州中心商圈的建设更是集中发现了大规模的城下城遗址,一层层泥土揭去、一段段历史醒来。
历史兴衰,徐州古城屡经兴废,终淹没于地下。厚厚的土层从下向上依次叠压着西周、东周、西汉、东汉、魏晋、唐宋、元、明清等不同时期的遗存,像一本厚重的历史大书,书写着徐州城市发展演变的沧桑变迁。
徐州地下城遗址的发现可上溯至20世纪30年代,在市区彭城路奎河北岸施工时发现明清时期的城门遗迹,其后,徐州城市建设中不断发现地下文物。
关于徐州古城的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。一是汉代徐州城,主要发现有城墙、宫殿、排水设施以及灰坑、水井、窖藏、钱币、灰坑、水井及冶铁遗址等遗迹;二是明清徐州城,主要发现城墙结构以及护城石堤,情况基本清晰,其中东城墙、西城墙及城门、南城墙及城门均有发现。
另一方面,明清徐州城的城市布局、道路交通等也被发现。比如大同街地下发现徐州卫镇抚司遗址,清理卫所建筑20余间,出土铜炮、铁炮、火铳、鸟枪、炮弹、铠甲等大量兵器共计1000余件。
由上可知,自彭城建成后,无论历经了多少朝代,岁月变迁后的徐州还是那个徐州,在千年的堆叠形成了“城上城、井上井、街上街”的叠城奇观,而这些,在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都可见到。
两次迁城,终未施行
徐州历史上,仅有的两次短暂迁城,或许在某处,还有着徐州历史遗迹。
这两次迁城,一次是至正十二年(1352)九月,元末农民大起义期间,“芝麻李据徐州,元命脱脱总番、汉兵数十万平之,改为武安州”,芝麻李起义被镇压后,元朝统治者将徐州城迁至其东南三里的奎山脚下,并降为武安州,意思是只有用残酷的武力镇压才能使徐州平安。
而1364年,朱元璋将徐州城迁回旧址,这次迁城持续时间十余年。
第二次是明末天启四年(1624)六月,黄河在徐州城东南奎山堤决口,大水灌入城中,水深达一丈三尺,“官舍民庐尽没,人溺死无数”。
大水三年不退,徐州兵道杨廷槐上奏朝廷,请于城南二十里铺再建新城,新城开建十月有余,刑科给事中(有谏诤、审核之责)陆文献上书《徐州不宜迁六议》:一为运道不当迁、二为要害不当迁、三为有费不当迁、四为仓库不当迁、五为民生不当迁、六为府治不当迁。陆文献的上书被采纳,迁城之举就此罢废。
于是4年后的崇祯元年(1628),徐州兵备道唐焕重修旧城,且完全按照洪武城的规模和布局修建。而由于这次水患是徐州城有史以来遭受河决中最严重的一次灾难,而关于“迁城”的抉择,在一番权衡后终未施行。
一座博物馆,展现历史
徐州的城市造就了城下城的奇观。而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是“彭城七里”徐州历史文脉的重要节点。总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,采用国内首例37米大跨度无柱式空间设计和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。
博物馆的外观充分尊重历史记忆,延续原有肌理,广场地面采用原有鼎形的绿化景观结构,地下规划设计为回型的慢行系统。
博物馆由门厅、序厅、遗址考古大厅,与下沉广场、水院、草坡半开放空间构成。转角部位设置了下沉式广场,使地上地下空间的衔接和转换更为自由,设计了屋顶广场、草坡庭院以及落瀑庭院,如同一个城市客厅。
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建在彭城广场也不是巧合。依据各个时期的徐州城府地图,结合徐州城市地下遗址发掘情况,可以判断出彭城广场一直位于城市中心位置。
坐落在水院的碑龟,出土于苏宁广场建设工地距地表深5米的地层中。碑身上端已经残缺,碑文记载了后周王晏,因立军功被授予武宁军节度使之事,以及其在任期间的功绩。
这里的历史,无需多言,只有自己看,才可了解。博物馆通过图片、实物和视频等方式,全方位地介绍了徐州市城下城遗址,多点位考古发掘的总体情况。
与其他博物馆不同,
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
本身就是最大的一件展品。
历经风雨沧桑的城下之城,
是城市的文明印记,
见证着时代的变迁,
刻画下古城最生动的年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