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
儒学动态
专家观点
项目成果
研讨动态
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
分中心活动
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
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
尼山球友会·文明论坛
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
廉洁文化建设
球友会·文明建设
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
《孔子研究》
《中国儒学年鉴》
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

家里搬来板凳和床 老陈坚守乡村35年

来源:球友会  更新时间:2024-09-17 04:03:41

 

“陈医生我来测个血压”“陈医生我头有点晕”“陈医生我儿子给我买了个助听器我不会用,你能帮我调一下吗?”盐城阜宁东沟镇官庄村卫生室内,搬板被一群白发老翁团团围住的凳和白大褂医生名叫陈光宇,二十年前,床老陈坚村年他也是守乡这样被一群正值壮年的村民围着看诊,“只是家里现在他们都老了,很多耳朵也不好使了,搬板跟他们说话要声音大点。凳和”今年已58岁的床老陈坚村年陈光宇告诉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,再有两年自己也快要面临退休,守乡但是家里否还要继续返聘回来做村医,自己有所犹豫。搬板

陈光宇的母亲是村里的医生,他的床老陈坚村年父亲是镇上卫生院的医生,但他年少时却没想过要接班做医生。守乡20岁时,他的父亲因心梗早早离世,家里仅能靠母亲支撑着他和弟弟,后来陈光宇便在母亲的建议下报了卫校,选择成为医生回来替母亲分担压力。1989年,卫校毕业的陈光宇回到家乡官庄村,从母亲的手里接过村卫生室的工作,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。

“我母亲认为医生是一种受到尊敬的职业,他们那一辈还叫赤脚医生,到我们这一代了,才在医改后成为有编制的乡村医生。”陈光宇向记者回忆,最初的村卫生室还只是80平左右的农村小平房,因为设备的缺少和没有支持,他们把家里的床、板凳、洗脸盆都搬到了卫生室,才支撑起一个全村老少都依赖的卫生室。而如今的官庄村卫生室已建设成了有门诊室、观察室、治疗室、换药室、中医室、微机室和药房的标准化医务室,面积达到130平米。卫生室的医生也增加到了4人,负责辖区内3个自然行政村,为辖区所有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。

办公条件不断变好,乡村医生的待遇也得到改变。“我们以前没有基础工资的保障,现在有了一个月一千多的基础工资,还有着一些工位补贴、全民体检工作的补贴,比以前要好。”陈光宇介绍着卫生室里的各种标准化器械,同时还开心地说道,现在他们还有了广播、板报、宣传册等手段,向村民们进行健康知识宣传。在卫生室一进门的横梁上,“官庄村健康教育讲座”的横幅还醒目地挂着,每隔一段时间,这样的健康讲座就会在卫生室楼上的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中开展。
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官庄村卫生室的困境也在近年显现,与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,官庄村的青壮年都离开了村子,甚至村里的学校也因学生太少而关闭,村里只剩下年纪大的老人们。户籍人口2000多人的村子,实际还留在村里的人只剩600多人,其中接近一半还是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。老人们需要更多的照顾,却没有更多的经济能力。

“很多老年人的子女都在外地,老伴还在的两个人互相照顾还算好些,但有一些独居的就会困难得多。”陈光宇在官庄村已行医三十多年,整个村子的人他基本都认识,他也懂得农村老人的不容易。每当有老人需要帮助,不论是看病还是其他的杂事,陈光宇都会尽自己的所能提供帮助。记者在采访期间,就看到一名老人拿着孩子给买的助听器来到卫生室,陈光宇和老人一起,把助听器的说明书翻了起来,折腾了有一阵才终于搞定。

身穿白大褂的陈光宇戴着眼镜,身形瘦高,气质温和,他的头发是中间黑,边缘灰白。他坦言自己也老了,对信息化设备和高科技都难以掌握,曾经尝试过学做电子档案也做错,现在只能交给卫生室更年轻一些的医生做。但自称“老陈”的陈光宇却是最常跑到村民家里的白衣“天使”。除了日常繁重的随诊、体检、筛查等工作外,下班后的陈光宇还会不时接到村民打来的电话,“手割破了,生病了,一个电话打过来,要么我就赶到卫生室,要么我就赶到他们家里去。生病的事是不会按照上班时间准时准点来的。”

陈光宇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,曾有一个独居的老人肚子疼给他打去电话,他很快便赶到老人家里送药,给老人看病加照顾。 临走时,老人紧紧攥着他的手流下眼泪。作为医生,陈光宇在乎的就是给病人带来积极的帮助。曾经还有一个村民带着自己妻子来到卫生室,说是妻子受凉头晕,希望输液,陈光宇在问诊后迅速察觉到不对劲,他便陪着夫妻俩急忙赶到县里的医院,并跟急诊的大夫说了自己的推断。最后村民的妻子确诊脑底蛛网膜出血,所幸出血量还小加上及时送医,才挽回了生命。“这个人经过治疗,现在都还健健康康的。”说起这些帮助过村民的事,陈光宇满脸微笑。

陈光宇告诉记者,现在农村里老年人基本都有了新农合医保,并且每年国家都有政策支持,给村里老人们免费进行一次全身体检。陈光宇拿起还在整理的体检报告,上边既有内科全项检查,也有血液检查、肝功能、肾功能检查等项目,整理完成后,陈光宇还要将这些体检报告送到村民家中。

坚守乡村医生岗位35年,回顾过往陈光宇仍不后悔自己当年的选择。“我们都是很普通的人,这份工作给了我一份收入,我也能更好为老百姓服务,我觉得挺好的。”陈光宇的儿子早已在南京工作和成家,曾多次劝过他退休后一起到城里生活,但他总是回复儿子“到时候再说”。对于自己退休后的真正打算,他坦诚地告诉记者:“现在返聘也不是那么容易,要考察各项指标,如果身体允许的话,我还是想继续做下去。”
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陈燃

校对 徐珩